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九十章 见鲁肃,欲封渡 (第8/14页)
,与“强宗”相对。 吴质的发迹,始自其与曹丕等贵戚子弟的交往,但因为他“不与乡里相沉浮”,最终虽然做了大官,在“乡论”中的地位依然极低。 故(吴质)虽已出官,本国(指吴质的本籍)犹不与之士名。--《魏略》 换句话说,官至镇北将军(《晋书》作镇北将军,《魏书》作振威将军)的吴质,在兖州豪门看来,是没有资格得到“士名”的;把持着人才品定权力的耆老勋旧,依然将吴质视作寒门小户儿,不肯为他抬高门第族望。 按曹魏制度,镇北将军“都督河北诸军事”,掌握冀州、幽州、并州等地的军事防务,可知吴质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方面大员,权倾朝野。 即使如此,他依然“不为乡里所饶”,乃至对司徒董昭叹息,称“我就要被老家的闲言碎语淹没了”。 (吴质)封列侯,使持节督幽、并诸军事。(吴)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,谓司徒董昭曰:“我欲溺乡里耳。”--《魏略》 吴质是曹丕身边的红人,号称“太子四友”(另外三个是朱铄、陈群、司马懿),尚且被如此对待;至于其他既得不到君主宠爱,又背井离乡的士人,其悲惨处境,也便可想而知。 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 在此背景下,便形成两个特殊结果。 其一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。 其二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,往往会改易籍贯,方便日后出仕。 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,在汉末魏晋体现得特别明显。 典型例证就是团结在刘备周围的“元从派”,以及团结在孙权周围的“淮泗集团”。 这批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