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我为王_第161章 修我戈矛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61章 修我戈矛 (第2/4页)

去斩了,所幸。赵无恤军中,还没有这样的兵油子。

    齐太公曾言,教战之法。使一人学战,教成合之十人。十人学战,教成合之百人、千人、万人。渐至三军之众。

    所以,虽然眼前只有两百多兵卒,可未来,也许就能教成两万大军!

    此外,还要练习cao作兵器,熟悉战斗技巧。

    西周春秋之时,军队出征,凡甲胄、弓矢、戈矛,很大程度上是由士兵自备并加以磨砺的。

    正如第一代鲁侯伯禽征伐淮夷时的所说:“备乃弓矢。锻乃戈矛,砺乃锋刃,无敢不善!”

    有了下宫搜刮来的武备,原先兵卒从各自家中带来凑数用的木矛木棍彻底被淘汰掉了,在这个时代,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错了。当年晋文公帅晋三军南下,与楚师决战于城濮,还因为兵器不足,在有莘氏之丘“遂伐其木以益其兵”。

    而且赵无恤还要求,那些长短不一。质量不一的兵器也要被替换,做到了这个程度,赵无恤手下这批乡卒在武备上。便已经超越了同时代八成的军队,他的第一支武装力量,当然得是一支精兵!

    兵法上又说了:“教战之令,身短者持戈矛,身长力大者持弓矢,忠者为虎贲,弱者运辎重,智者为谋主。”

    两百人中的主要部分,是满编一卒的徒兵。他们分为四排站立,每排一两二十五人。

    短兵在前。长兵在后,第一排第二排持八尺之戈。可以上下左右挥动,砍啄冒进之敌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