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80章 (第3/3页)
郭嘉就远远地见过郭淮一次,还是九年前,祭祖的时候。郭氏嫡系和分出去两百年的旁枝,自然没什么来往。据说福伯查阅了几个时辰的族谱,眼睛都看花了,才勉强排出郭淮比郭嘉整整矮上一辈。 郭淮的父亲郭缊担任雁门太守,大汉群雄割据,臣服了十来年的羌人再次叛乱,趁火打劫。郭缊兵力不足,苦苦支撑,拼命死守雁门关,耗退了羌人,却因为没有及时治疗箭伤,卒于任上。年仅四十二岁。 郭淮作为长子,撑起家业的同时,研习兵法,勤练武艺,立志将来要扫平羌乱。他是家族重点培养的嫡系子弟,和郭鸿一样,成年以后是要举孝廉的,不过估计要走智将路线。 考虑到郭淮今年十九岁,即将加冠,郭禧打算给他赐字,又有点拿不定主意,问郭嘉:“伯济、伯益、这两个字,哪个更好?” 郭嘉:伯益这个字,相当拉风。伯益辅佐大禹治水,堪称一代良相。伯益还颇有地理人文情怀,据说他将治水时的见闻一点一点记录下来,内容包括山川地理、草木鸟兽、奇风异俗、轶闻趣事,经过后人的整理增删续写,形成《山海经》的最初版本。 问题是史书上记载:郭淮,字伯济,太原人。 郭嘉踌躇了一下:“字‘伯济’吧,好听。” 郭禧仍然不想舍弃另一个字,手抚长须:“恩,那郭淮就字伯济。伯益也是一个极好的表字,预留给小奕儿,将来小奕儿加冠的时候,不管老夫还在不在,都用这个字。” 郭嘉:“……” 他懂,糟老头给郭淮和郭奕取相近的字,是希望拉近他和郭淮的关系。 郭嘉:“呸,说什么在不在,伯父老当益壮,将来我孙儿行冠礼,也要伯父来做主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