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任我行之二_第105章:无孔不入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05章:无孔不入 (第4/5页)

    明朝时期,北京城中央官署的全面设置,起于明宣宗宣德年间(西元1426——1435年),全部照搬南京皇城官署布局制度,在承天门(天安门)前“T”字型宫廷广场外两侧起建,以适应大朝会和祭祀的需要。

    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(西元1426)最先建成东侧的“鸿胪寺”掌管朝仪,以适应群臣上朝举行朝会之需。接着,建“礼部”于“鸿胪寺”西南,紧邻“大明门”,目的是为了方便负责祭祀南郊和接待万国朝觐使臣。

    至明朝英宗正统年间(西元1435——1449年)陆续建“宗人府”、“吏部”、“户部”、“兵部”、“工部”、“钦天监”、“太医院”于“大明门”之东,再东与“玉河”之间安排“翰林院”、“上林苑监”、“会同南馆”等各部官署。

    “大明门”以西,从南向北依次安置前、右、左、中军“都督府”,其西依次为“锦衣卫”、“通政使司”、“太常寺”和“后军都督府”,再往西则是“旗守卫公署”。这说明,明朝北京城的布局其实是照搬南京皇城布局。

    这种在“皇城”前安排“在京中央官署”的作法,与唐、宋时代京城布局的礼制一脉相承。但是,明朝有个特殊的变更,即位于广场东侧配置“中央官署”的六部,却只有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工五部,惟独缺了“刑部”。

    究其原因,在于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“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”简称“锦衣卫”,专掌“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