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54章 (第3/4页)
他一家文官,出了些大学士,担任实权的人少,外派的亲戚没有成事的,若不是家大业大,朝中有人打点,考功都过不了,一辈子都别想升调。 也因此,家族思变,自他这一辈起,读书之外,也重人脉与实务。 他幸运,赶上好时候。他能读书,也能交友,各处完美符合家族要求。这般境况之下,家族鼎力扶持,到乡试时,也只在书生圈子里有才名而已。 这也是他乡试以后,愿意舍本结交谢星珩的原因。 纵观百年科举史,有几个人能在秀才时就扬名京城,让全省的书生都知道他? 谢星珩还不是耍耍嘴皮子,静安县还好,粮食嘛,不愁销路。 禹南县可是实实在在盘活了。他爹说了,朝廷都对这个法子赞许颇多。 谢星珩的原籍枫江县,因他一番宣传,带起了咸鸭蛋风潮,现在京城百姓一提咸鸭蛋,就能想到枫江县。 而文人里,也兴起了对千亩荷塘的观光风潮。 谢星珩还把他的赘婿身份牢牢焊死做身上,加强记忆点。 他们想到枫江县,就会想到来自枫江县的赘婿书生。 想到赘婿书生,就自然而然记起谢星珩。 所以扬名不是简单事,只是对谢星珩来说简单而已。 比如说丰州县。 他即使不给同年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