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之经天纬地_第四章:资金缺口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章:资金缺口 (第3/4页)

刘纬利益独享,无疑增加了不少收入!可是,这却不是短期之内就能见到的效益,要想获得rou眼可见的利润,需要长期经营才行,刘纬现在需要的是一笔快钱,也等待不起!

    那么,提高税收比例如何呢?万万不可!刘纬虽然不像康熙皇帝那样,固执地坚持永不加赋,认为税收比例,应该是浮动的,随时可以针对实际情况,进行调整,却也不能随便加重人民的负担!

    刘纬忙活了这么多年,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,为的就是造福天下百姓,如果因为缺钱就加收赋税,岂不是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?这个念头,想都不用想!

    思虑再三,权衡利弊,刘纬最终想到了办法,就是一个字:借!只要能借来钱粮,先让两项工程尽快上马,将来获益后再还就是了,起码不会白白浪费时间,耽误推广种棉这项国策执行的进度了!

    可是想要借钱,谈何容易?无论古代,还是现代,借与还,都是一对尖锐的矛盾,有钱的也不敢轻易外借,就怕要不回来;没钱的,轻易也不敢借,就怕自己还不上!

    况且,开口谈借,低三下四求人,太丢脸啦,这可让身为汉王之尊的刘纬,如何开得了这个口?

    更何况,他找谁去借呢?刘纬需要的,可是一笔大钱,粗略估计至少五百万贯以上,这还是先期启动资金,再上后续投入,怎么也得两三千万贯,所需粮草,更是不计其数!谁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粮,借给刘纬啊!

    如今益州最富有的人,就是张鲁了,他经营着数以万顷计的许多庄园,名下佃农,不少于万户,每年收租进项,折合成钱,至少百万贯以上!

    虽然这些,似乎与刘纬大力发展的工商业并不挨边,但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,粮食依然是十分抢手的畅销品,这家伙赚得盆满钵满,可谓富得流油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