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60 (第2/4页)
去只能看到紧闭的大门和光溜溜的台阶。宅子原本在二十世纪初是大修过一次的,当时我太爷爷就说这宅子住不得活人,怕是以前的义庄。 义庄这玩意不多见,以前人有客死他乡的都想回到原籍,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,在亲人未能把棺材运回老家之前,一般都会存在义庄里。还有人死后因为各种原因,比如不能进祖坟山,不适合下葬或者是有冤屈没洗刷的,也都会先进义庄里放着,等这些事解决了再行安葬,主要是让人死后不能带着遗憾就入土。 洪村地处浙皖两省三县的交叉口,自秦朝就有史书记载,那会儿就设了驿站,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,洪村也是个交通要道。来往客商繁多,是浙西北乃至如今的长三角进入皖南一带的必经之路,留下的古道现在还有人通行。 洪村的历史断代是发生在明末至清中期,这一段时间,这里发生过什么,没有人知道。就如同我太爷爷那辈过来的人所看到的,到处都是空置的屋子和荒废的田地。 刚来的那会儿,大家也都不稳定,天南地北的移民众多,有些人只是过来讨口饭吃。那会儿兵荒马乱的,死人就是家常便饭,不讲究的就地路边挖个坑一埋就完事,将就点的就想通知老家的亲人把自己接回去。于是那个义庄,就是在那一年被打开重新修缮的。 据说当年打开的时候,义庄里留下的棺材不多,也就十来口,因为都是无主,就被拖出去埋了,当年是我太爷爷主持的。修缮后,主要是换了瓦片换了木线条,缝缝补补的将就用,在那些年里七七八八差不多也进去了二十几个人。有逃难的,有病死的,都是一些不肯就地下葬的,他们的后人也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