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204章 (第1/3页)
元善见也将这一新的任官标准交由朝臣商议。 在话语权最大的四名侍中强行将文官群体反对的声音押下后,自太昌三年,十月二十九日起,新的选官任官制度彻底取代停年格。 有蛀虫叫苦不迭,也就有能吏欢欣鼓舞。 无论是以才取士,还是缩短任期、三年一考,但凡有才之士都能直观感受到高澄求贤若渴的诚意。 最受众人关注的,是得上则升,得中则平调,得下则贬的三等考核。 然而官职越高,相应的,职位也就越少,官场就是一个上窄下宽的金字塔结构。 如果三等考核落到实处,将造成得上等,不一定能升,因为上层未必就有足够的空缺职位。 当然,无论如何得下等一定会遭贬,这是高澄所坚持的,不把尸位素餐之辈赶下去,又怎么能让优秀官员上位。 高澄为了应对得上等不一定能升迁的现象,也做出特别规定,为获得上等却没有立即升迁的官员,发放物质奖励,并且下一任期的考核中,如果依旧位列上等,将优先获得升迁。 三等考核制度,无疑是在逼迫悠闲惯了的北魏官员内卷。 由此,吏部六曹中的考功曹也就成了重中之重,这也是高澄为何先让崔暹主持考功曹,整顿内部风气的原因。 整件事情,让崔季舒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。 不是说好考功曹郎中是个得罪人的活吗?如今却是人人要捧着的对象。 只是得罪几个被革职的文吏,这种事情他也可以做的呀。 于是高澄又招来崔季舒,直言相较于政事,京畿大军才是自己的根基,而崔季舒升任大都督府长史,代替高澄掌管京畿大都督一应政务,是出于自己的信任,将根基托付。 这才把小崔安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