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61章 (第2/3页)
,生下来的孩子全随娘家姓秋。 但大户人家的富贵也不长久,宣宁年间两汉闹水灾,秋家衰败,梁准的大儿子,也就是秋泓的曾祖秋闻三便带着一众家眷搬出了樊州城,来到了少衡县。 好在是秋闻三的弟弟有本事,不光自己考中了举人,还为秋闻三的二儿子,也就是秋泓的祖父秋谌说了个秀才家的好亲事,从此让秋家成了少衡乡绅。 可惜的是,秋泓的亲爹秋顺九压根不是个读书人的料,在叔叔赌光家业后,他便和自己的曾祖梁准一样,凭借漂亮皮囊,娶能干女人,靠媳妇给勋贵家奶孩子生活。 甚至说秋泓,在小的时候,都曾帮他爹在宁城伯的庄头上放过牛。 “因为你,那些修祠堂的家伙,恨不能把秋家祖上十八辈全部查清楚。”沈惇站在门槛前,回头对秋泓说道。 秋泓正支着头欣赏那座正对着他的四柱三门五楼牌坊,牌坊正面刻有“御制”、“长靖乙酉科进士吏部尚书秋泓”、“太傅太子太师”以及“太师”等字样,反面刻的则是“敕造”、“镇江侯定国将军秋慕兰”、“少保太子太保”以及“太保”等字样。 沈惇立刻说:“那是光裕皇帝给你立的。” “光裕?”秋泓没听说过这个年号。 “南昇皇帝祝榕,永昌帝祝斓的小儿子,也就是天极的孙子,在京梁被屠后自己跑了出来,领着一帮大臣在信州登了基。每天的口头禅就是‘倘若秋相活着,我必还于旧都’。不过这小子确实挺有种,带着一帮残兵败将在阡南的大山里足足撑了二十年。”沈惇说道。 秋泓收回了目光,神色不悲不喜:“我又不是天上的神仙,他都被打进阡南的山窝窝里了,我就算是活着,难道还能带着他一路北上吗?给他十个陆渐春王竹潇都不顶用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