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《周易》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(十二) (第10/13页)
书原初的性质意义所在。所以,无论今本《周易》定型于战国前,还是战国后,都已无关紧要。那么,是否就可以下结论,说今本《周易》是定型于战国后期了。但这里总觉得有点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,若给今本《周易》下一个较准确地定型时间话,笔者意为今本《周易》定型的时间,应是帝制时期。今本《周易》是帝制时期里的产物,是与帝制时代里的文化背景相吻合。我们由以下内容来说明: 历史上由王称帝,并不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创,而在战国晚期秦、齐两国曾一度称帝号。在公元前481年(齐简公四年)田常发动政变,杀死齐简公,立简公之弟骜为齐君(即齐平公),自任齐相,史称田氏代姜齐。中国历史也就相继进入战国时期,而战国时代的特点,在于战,即所谓“诸侯力攻,争相并”(《史记·秦本纪》)。在战国激烈的争雄称霸斗争中,田氏齐国历经三代的努力,举贤揽士,富国强兵,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之首,并一度被尊为东帝。因田氏齐国在破格举用本国人才的同时,更设学宫,广揽天下贤士。在田桓公午时,就于齐国都城稷门外创办了稷下学宫。到威王之时,不惜耗巨资,大兴土木,扩建了学宫,国内外学者汇于稷下讲学、争鸣,使稷下学宫成为世人瞩目的学术中心。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,给稷下学士们很高的政治地位,以及在经济上给予优厚待遇。列国的知名学派:儒、墨、道、法、名、杂、兵、农、阴阳、纵横、小说等各家代表人物,均聚稷下学宫。齐国执政者,充分发挥稷下贤士们的作用,让大家在此讲学、议论、著书立说,并积极干预时政,为齐王出谋划策,帮助他进行政治改革,发展经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