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 第189节 (第3/7页)
出口的一些工艺美术品中,也有一些旧货是夹杂了文物的。 初挽看着那颜色,乍看倒像是康熙年间官窑的。 她心里一动,康熙年间的豇豆红瓷器很少,特别是后来天津通泰祥大量仿造,市场上大部分充斥着通泰祥仿造的,这如果是正品,那就是捡漏了。 她仔细打量,这笔洗釉面鲜艳明快,通体浑然一色,胎体均净细腻,竟是豇豆红中的上品。 请示过服务员后,她便上手拿起来,一上手,便有了些失望,这分量手感不太对。 于是翻过来看下面的款,是双蓝圈的楷书,六字分两行,写的是“大清康熙年制”,她仔细看,大清的那个“清”下面的“月”字,竖钩的钩略有些厚重了。 一般来说,这种小细节并不会被人注意到,不过初挽太熟悉这种写法了。 这是她太爷爷的手笔了。 太爷爷曾经说过,年少时,到底手上欠了火候,做出来的瓷分量上就略轻了,那一批,他都是用竖钩来做标识。 初挽低头打量着这豇豆红笔洗,心里多少有些惆怅。 斯人已逝,他的作品留在世间的不知凡几,只是他的姓名,又有几个人知道,也只有初家的后人见到后,才能在那红尘俗世中,辨出祖辈留下的痕迹。 初挽捧着那豇豆红笔洗,便准备登记要买。 这么一件豇豆红,别人买了没用,但是于她来说,却是可以不论价钱。 她捧着那笔洗,正要过去和服务员说,谁知道旁边一个人却道:“服务员同志,这豇豆红笔洗,我要了。” 初挽一听,看过去,却见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,穿着旧中山装,嘴里叼着烟,就那么打量着她手里的豇豆红笔洗。 初挽看着这人,认出这人是孙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