票证年代的日常生活[空间]_分卷阅读152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152 (第2/4页)

道:“18块也不少了,以前谷霞每个月不是才给小霜出15块吗?”

    突然被提到,陶小霜不禁愣了一下,然后就有些生气了,“那票呢?大舅,以前我是只有15块的生活费,可是我是有户口有票证的。采红在上海没户口,就没票没证!粮票、油票、布票、rou票……这些都在黑市买的话,18块钱光买票都不够!”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  陶小霜:采红嘴臭终于惹了□□烦。

    孙齐圣:小霜,别担心,你的嘴是香的!香香的!

    陶小霜:臭流氓!

    第105章 羞愧

    在70年代,别看上头三申五令的说——个人不准买卖票证,其实私下里各种物资票证是最热门的商品。就拿4弄2号的吴家来说吧:因为吴家穷,很多票发下来都不用,所以邻居们常有偿‘借用’他家的票证——花钱明买是犯忌的,一般都是以物换票;比如吴剪刀,他每个月都会借用吴纪的中档烟票,等到了年底,作为回报吴剪刀会买些年货送给吴家。

    至于黑市票,那就是明码实价了。这两年里,陶小霜和孙齐圣在老鳖那里买过不少票证,光是粮票,每个月两人都要各买3、40斤;就在上个月,陶小霜才买了8斤的棉絮票和6米的布票,置了两床新棉被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二去的,陶小霜对黑市票的价格也就了然于胸了:通常,粮油米票的价格是比较固定的,差不多是卖价的6、7成;而糖票豆制品票和布票之类的就比较贵了。1斤糖票的价格最便宜也在7毛以上,而在国营商店里一斤白糖也才卖7毛8而已。至于工业券之类的票证则随行就市,流通多买家少时就很便宜,1张1毛的工业券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