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三一四章 良苦用心 (第2/15页)
失落溢于言表,就在他准备回书房处理带回来的公务时,恰好碰到儿子杨慎。 今年是正德三年,杨慎已二十一岁,在年初的会试中名落孙山。 历史记载杨慎于正德三年参加会试,主考官王鏊、梁储将杨慎的卷子列为卷首第一,是为南房会元,万万不料烛花落到考卷以至于卷子被烧毁,就此名落孙山。 这个典故是否为真难以考证,毕竟会试是需要誊卷的,若在开卷定下名次后,连原卷都一并烧毁,那事情也太过蹊跷,不可能不引发朝野震动。 而在沈溪亲自参与的这个时代,今年杨慎的确参加礼部会试,但和历史上一样折戟沉沙,要知道刘瑾势力已提前垮台,而其父杨廷和已入阁快一年,绝对不可能出现什么不公正的地方。 杨慎此时正在埋头读书,为三年后的会试而努力。 杨慎在明朝三大才子中,公认为才学第一,历史上杨慎乃是三年后那届殿试的状元。 此人不但才学无双,在治国方略上也很有一套,但可惜历史上杨慎官路坎坷,一直郁郁不得志,当然最主要还是受嘉靖朝“大礼议”影响,杨廷和跟杨慎都是“大礼议”的关键人物,为嘉靖帝所憎,一直到死都被流放云南之地,官场不顺成就杨慎在文学上的巅峰造诣,成为有明一代最著名的大学问家,后来被明熹宗追谥为“文宪”。 但这个时空有沈溪珠玉在前,杨慎的锋芒是否还会那么强劲,又另当别论。 虽然现在沈溪只是在官场上留下建树,在文学和思想造诣上远未达到一种为世人称颂的地步,不过也正因沈溪身居高位,为他总结前人所长提出的心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助力,而杨慎作为年轻一派的代表人物,对沈溪的心学推崇备至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