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九十二章 得子伯,获益多下 (第9/11页)
使加了“录尚书事”的头衔,也必须呆在朝中才能执行“录尚书事”的职能。一旦离开国都,其头衔所附带的权力也便随之废止。 不难看出,尚书机构的“内朝”色彩相当明显,他们必须呆在中枢,才能发挥作用。 咱们再来谈一谈秘书、中书和尚书这三个书的关系和矛盾。 原文来自于塔&读小说~& “秘书”最初指宫廷秘藏图书,它在《汉书》中常与五经、谶纬、图籍等词汇连缀使用。 上方精于《诗》、《书》,观古文,诏向领校中《五经》秘书。--《汉书刘向传》 秘书一职,不见于《汉书百官公卿表》与《续汉书百官志》,大约在东汉末期出现。 这一机构最初负责“典司经籍”(见《通典》),后来逐渐成为统治者身边的亲信,与“尚书”的出现、发展过程类似。 秘书机构,在曹丕执政时期(220-226)被改称为“中书”,由当时两位得宠的秘书郎刘放、孙资出任秘书监、秘书令。 魏国既建,(刘)放、(孙)资俱为秘书郎。黄初初,改秘书为中书,以放为监,资为令。--《魏书刘放传》 刘放与孙资“久专权宠,遂掌机密”,显赫于魏文、魏明两朝,还在曹叡病重时篡改遗诏,乃至“执帝手强作之”。权势之重,隐隐已经超过了尚书令。 (刘)放曰:“宜为手诏。”(明)帝曰:“我困笃,不能。”放即上床,执帝手强作之。--《汉晋春秋》 在秘书(中书)系统出现之后,曹魏尚书令的重要性便呈现出下降趋势。 早期的尚书令荀彧、荀攸等人具备较大的权势与影响力,荀彧甚至可以干预曹cao僭号魏公的计划。 站点:塔^读小说,欢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