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九十二章 得子伯,获益多下 (第8/11页)
同。只不过西汉习惯于写作“领”、东汉习惯于写作“录”。 尚书有录名,盖自憙、融始。亦西京领尚书之任。--《通典》 “平尚书事”的含义则相对复杂。 “平”的第一重含义是探讨斟酌。即收集上奏文书,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,以供皇帝参考。 平即评,属于两汉职官中常见的前后缀。比如廷尉下属的副官“廷尉平”,便有类似职能。 注:廷尉下属副官为廷尉监、廷尉正、廷尉平。 “平”的第二重含义是代理。如果“录(领)尚书事”的权臣不在朝中,便由“平尚书事”的人员代替其执掌朝政。 塔读小~。>说—*.—免费*无广>告无*>弹窗,还>-.*能跟书~友们一起互>@动。 注:见黄惠贤《蜀汉尚书台之归纳与评议》。 举例而论,蜀汉延熙七年(244),大将军费祎前往骆谷迎击曹爽,镇南将军马忠则前往成都“平尚书事”。 七年春,大将军费祎北御魏敌,留(马)忠成都,平尚书事。--《蜀书马忠传》 由于当时费祎与姜维“共录尚书事”(见前文注引《姜维传》),因此在费祎等人不在朝中的时候,身在成都“平尚书事”的马忠,便充当了代理宰相。 蜀景耀四年(261)卫将军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“平尚书事”,而大将军姜维则“录尚书事”。 景耀四年,(诸葛瞻)为行都护卫将军,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。--《蜀书诸葛亮传-附传》 有趣的是,“录尚书事”的姜维当时正在沓中屯田避祸,不敢返回成都;因此“平尚书事”的诸葛瞻与董厥,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。 从这个角度看,权臣即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