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一百九十二章 得子伯,获益多下 (第7/11页)
的职能与大鸿胪类似,而“三公尚书”的职能与廷尉类似。可知尚书这一机构,不仅分割了三公的权力,也削弱了九卿的权力。 至东汉光武帝时,又将“主客曹”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,加上西汉的尚书五曹,合为六曹。 世祖(刘秀)承遵,后分二千石曹,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、北主客曹,凡六曹。--《续汉书百官志》 随着时间发展,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大,人员越来越多,细分功能也越来越完善,逐渐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府。学者仲长统便直言“虽置三公,事归台阁”。 虽置三公,事归台阁。自此以来,三公之职,备员而已;然政有不理,犹加谴责。--《后汉书仲长统传》 至于三公九卿,则沦为荣衔,成为名士勋臣离休养老的职位,被视作“备员”。 《宋书》援引的东汉名士应劭言论,则更为露骨。其直言“尚书令总领纲纪,无所不统”。 应劭《汉官》云:“尚书令、左丞,总领纲纪,无所不统。仆射、右丞,掌禀假钱谷。”--《宋书百官志》 有鉴于此,在《三国志》中出现的绝大部分三公九卿,均无实权。少数例外是东汉的前为司空,后自任丞相的曹cao;蜀汉的丞相诸葛亮。 当然,还有董卓老贼和司徒王允。 塔读@告^在线免。费阅&读! (陈)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……上承主指,下接阉竖,深见信爱,权重于(姜)维。--《蜀书董允传-附传》 换言之,一个臣子只要掌管了“尚书事”,无论他居于何职,都等同于真正的宰相。 这里谈一谈录尚书事、领尚书事、平尚书事三者之间的关系。 “录尚书事”与“领尚书事”的含义完全相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