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八十七章 皆惊心,至东郡3 (第13/13页)
意义远胜于实际意义。 这种言论无视客观现实,多所粉饰,甚至不惜通过偷换概念,用以虚张声势。 荀彧、郭嘉等人的才略智计当然不止于此,但这种讳败为胜、颠倒黑白的言论,也确属无奈之举,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。 “四胜论”的提出背景,是在建安二年(197)曹cao惨败于张绣之后,彼时曹营人心浮动,曹cao也痛失子侄(曹昂、曹安民),亟需精神安慰,因此这种惑众之言才能大行其道。 (张)绣败太祖军于宛。(袁)绍益骄,与太祖书,其辞悖慢。太祖大怒,出入动静变于常。--《魏书荀彧传》 不过随着官渡之战(200)以后的强弱易主,曹cao集团控制了舆论的主导权,因此“四胜论”也便愈发流行,与郭嘉的“十胜论”并行于世。 令人惋惜的是,袁绍虽然在“度、谋、武、德”四方面力压曹cao,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偶然因素输掉了官渡之战;因此他的种种闪光点,也被随之抹煞。 “成王败寇”一贯是历史书写的底层逻辑,袁绍也因此沦为历史的陪衬角色,甚至是并不光彩的陪衬角色。 塔读^小说更多优质免费小说,无广告在@线免<费阅<读!>^> 在这种叙事逻辑的指导下,公卿世家出身的袁绍,在“德行”方面竟也输给了宦官家庭出身的曹cao。这种“颠倒黑白、过犹不及”的历史构建,无疑是天大的讽刺。 概而论之,无论是“四胜”还是“十胜”,与历史真相均相去甚远。不过通过对袁曹双方“度、谋、武、德”的分析比对,倒是有助于厘清历史真相,并理解官修史书的构建逻辑。 云某提到的那些偶然因素,咱们下一章详细论述。云垂赏竹涛的汉末雄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