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我为王_第170章 七月流火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70章 七月流火 (第2/4页)

间有廊桥相连,飞檐画栋如同彩练一般将一座座台阁绑在一起。

    这些大多是晋平公时代新修的建筑,和这位国君的性情一般华丽而精致,却有些脆弱,后续的晋侯们,更是一代不如一代。

    赵无恤的目的地是“明堂”。正所谓“布政之宫,在国之阳”,位于正殿偏南方向。

    明堂最早为周文公在经营洛邑时始建。是从夏代的“世室”,殷商的“重屋”发展起来的。为的是“通神灵,感天地,正四时。出教化。崇有德,重有道,显有能,褒有行者也”。

    远远望去,明堂“上圆下方,八窗四闼,九室重隅十二堂”。靠近一看,其共三层。底层为四方形,四面各施一色。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;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,用蛤灰涂成白色;顶层为圆形,青黑色的瓦片覆盖其上。

    和后世故宫的天坛有些相似,只是规模小了一些。除了时代和工艺技术限制外,还因为晋国现在只是一个侯国,虽然礼乐崩坏,但正规的祭祀,尚不敢僭越用天子的规格。否则的话,恐怕会引起诸侯不服和震动,让齐国多了一份反晋的借口。

    赵无恤到达时,祭祀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了,老熟人魏驹穿着一身精美的黑色甲衣,作为祭祀的卫士。至于同是宫中甲卫的范嘉,据说负责的是另一处地方。

    魏驹和无恤寒暄了几句,引领他到有司处领取今天祭祀要穿的祭服。祭服是素色青衣,朱裳,蔽膝,无佩绶。

    在此,无恤还看到了身材略为矮小,目光阴冷的中行黑肱,他的身份,也是国君助祭。赵无恤因为赵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