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41章:滑膛枪VS线膛枪 (第2/6页)
线”才出现在了意大利的文献记载上,这也就意味着从十五世纪末期开始,“膛线”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经开始凸显。这正好是东方古国的明朝末年,火器大量使用时期。 而欧洲普遍装配“燧发枪”的时间更是还得推迟到西元17世纪中叶,即明清两朝交际时期。那么,在西元15世纪末期到17世纪中期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,难道世上就没有哪支军队大规模使用过“线膛枪”吗? 不用说,自然还是有的,因为丹麦军队就曾于十七世纪初期装配过“线膛枪”,可最终还是没有将“线膛枪”在战场上普及,因为那时候的“线膛枪”还没有改进成“后膛装弹”,依旧是用“前堂装弹”模式,效率低。 按理来讲,“线膛枪”明明具备着射程远、精度高的优势,应该迅速红遍欧洲甚至全球才对呀?为何直到了19世纪中叶才逐渐被欧洲军队接受并普及呢?因为当初“线膛枪”的劣势在装弹速度上不及“滑膛枪”! 虽然相对于枪管结构更为简单的“滑膛枪”而言,“线膛枪”的精髓就在于枪管结构上,螺旋型的“膛线”也让其对制造工艺的要求更为苛刻,而且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人工成本都更大。这其实也是一大重要原因。 那么,最终所体现的,也就是“线膛枪”的造价相对“滑膛枪”要更为昂贵。可是,纵观欧洲的战争发展史,欧洲的这些国家貌似就从来没有在意过一把武器的造价到底有多高,他们更在意的其实还是武器的性能,或者说是求精而不求多。这就好比欧洲中世纪的“骑士”风潮一样。 欧洲人所追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