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45章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! (第1/7页)
上回讲到崇祯帝决定再拨款50万两银子给徐光启大炼钢铁与熬制硝石,目的就是尽快建立军工体系。 “徐大尚书,快起来吧!皇上已答应给你拨巨款了!你就放心地去折腾得嘞!哈哈。”朱由校见状道。 “呃……多谢皇上大恩!多谢王爷鼓励!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!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徐光启叩头道。 “好了好了,快起来吧。你还要陪朕一起去前方靶场,亲自查验炮击效果如何呢?”崇祯帝朱由检道。 “微臣遵旨!皇上请!王爷请!”徐光启得令后一骨碌爬起来,掸了掸身上的灰尘笑道:“还请皇上与王爷上马,也好跑得快一些,毕竟这款‘线膛炮’射程较远,若将炮管再加长两尺,或许真能打到十里之外!” “噢?真的假的?若果真如此!你徐光启就是我‘大明朝第一大功臣’啊!哈哈。”崇祯帝爽朗地笑起来。 其实,历史发展到明朝晚期时,民间使用的“瓶炉”体形却比“官炉”更大,且通常情况下一昼夜可出铁3600斤,最高时可日产生铁6000斤,因民间炼铁已使用“活塞式鼓风机”,结构功能与近代鼓风设备一致。 而同时期的欧洲在这方面的技术还远远落后于明朝,比较简陋的三角形木风箱则是到了西元16世纪才发明,长方形木风箱还要在这之后,至于用活塞推动和压缩空气的鼓风机,则是西元18世纪后期的事了。 明朝时期,工匠们发明的“生熟铁串联冶炼工艺”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。与此同时,用“石炭”(煤炭)冶铁也有了更大程度的推广,因为当时成书的《天工开物》就对此就有记载,说明这项技术已比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