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45章: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! (第2/7页)
较成熟。 宋应星在自己写的《天工开物》一书中说:“凡炉中炽铁用炭,煤炭居十七,木炭居十三。”证明当时用来炼铁的燃料中,煤炭占了七成,木炭占三成,因为煤炭的燃烧值更大,相同条件下燃烧时温度更高。 “土高炉”也有了重大改进,已能把“冶铁炉”与“炒铁炉”串联使用。比如,方以智在《物理小识》中说:“凡铁炉用盐和泥造成,出炉未炒为生铁……熔流时又作方塘留之,洒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搅,则熟矣。” 这种冶铁技术减少了在“炒炼熟铁”时的“再熔化”过程,缩短了“炒炼熟铁”时间,降低了生产成本,是古代冶铁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。此外,明朝时期发明的“苏钢”冶炼法,是唐宋以来“灌钢冶炼”技术的新发展。 后世有“冶炼专家”周志宏曾说过:“苏钢冶炼法,在国外还没有类似的发明,显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创造性的发明……整个过程都适合现代工业的冶金原理,不用坩埚而创造出一种“淋铁氧化”的方法,却能使渣、铁分开,成为比较纯的工具用钢。这是中国古代先进炼钢工人的智慧结晶!”这永远值得后人敬佩! 另外,“生铁淋口”技术,也是明朝时期的一项独特创造,因为杨宽在《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》中说:“更值得重视的就是在明朝工匠在锻制工具和兵器的锋刃时,广泛采用“生铁淋口”的方法,使锋刃具有钢铁组织的表面层。”此方法能极大程度增强兵器的硬度与韧性,使刀剑级锋利无比,又不易脆口和折断。 而采用“生铁淋口”技术,能使原来以“熟铁”或“低碳钢”为本体的生产工具表面生成一层一定厚度的“擦生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